webmaster

前言

2006 年非常總會議是為準備在 2009 年慶祝小弟兄會建立八百週年而召開的。這個文件並不是孤立單獨的,而是在「創始的恩寵」( Grace of our Origins )的了解之下,為了使我會在這變動時代所面對的挑戰,在找尋我會特恩的過程中草擬出來的,並應加以閱讀而產生的文件。在這種背景中,不應感到驚訝的是,福音及呈現給依諾森三世教宗,並由何腦略三世教宗所批准的「規則與生活」──它是生命之書、得救的希望、福音的菁華及成德的途徑、天門的鎖匙、永遠的盟約(薛二 208 )──應成為我們參閱的重點。為此,將我們至今已有的文件── The Vocation of the Order Today, Madrid 1973; May the Lord Give You Peace, Rome 2003; The Grace of Our Origins, Rome 2004; The Instrumentum Laboris for the Extraordinary General Chapter, Rome 2006 ──繼續反省之用是合適的。在這些料料,尤其重要的是由方濟呈現給教宗依諾森三世的規則與生活,以及「總會長給總會議的報告」──這是以膽識及澄清重新閱讀福音和我會建立的資料所呈現出來的結果。其次,我們要在記憶中,維持我們在這幾天所分享的信仰經驗──的新鮮度,在我們朝聖過的地點(亞西西、拉維納、可倫波泉),也都保持著我們神恩的原始氛圍;我們曾與那些分享同一靈修的弟兄及姊妹們共融,我們喜悅地曾與佳蘭貧窮姊妹們相會。這些都是世俗未能替代的經驗。

「祂在路上向我們說話」不只是一個題目,更是在總會議中一直陪隨我們的「厄瑪烏門徒」故事:我們在分享信德的情境中,自由地表達了我們的害怕;我們質問我們自己有關我們生活的要旨。我們的心靈向著其他人──也是救援的處所──的奧秘開放,我們對藉由耶穌復活所流入心中,而催促我們以革新的希望回到弟兄團體的力量感到驚異。「祂在路上向我們說話」是一個回億,一種經驗,一條途徑,一個派遣,並且還是一種永久的邀請。雖然「厄瑪烏門徒」的故事常被傳誦著,但是,它永遠是一條新的旅程,我們再次地與每一位弟兄走在這條旅程上。

壹:緒論
1. 意義的行乞者

我們這些來自世界各大洲的弟兄們,聚集在寶尊堂的門檻時,首先我們印象深刻的是所有來此朝聖的華麗、富裕及美麗的人們,我們在這些來自不同及遠近地方的人們身上,觀察到我們的人們不再度著彼此孤立的生活,而是在不同的文化及宗教信仰相互交織的複雜關係中生活著,我們也注意到了直接性的相互溝通及交往,在其他因素的陪襯下,將全球化的社會完呈現出來。藉著弟兄們的臨在及多種語言的報告,也藉著在這些變化的時代所發生的無法預期及無限的關係中,我們認出了各種不同的恩賜及天主永恆果實的訊息。

然而,雖然我們因著這個世界中彼此間的距離漸趨接近而獲得喜悅,但仍不能隱藏其中的痛苦。我們如今所面對的不是一些抽象人性的肖像,而是與日常生休戚相關的具有真實面貌及名字的,不會將我們遺棄的可愛的,及具有力量以指引我們尋求及探討的面貌及名字。我們論及的是可以與他人分享的真實痛苦;這些痛苦來自使信仰及思想多元化實踐的軍事性的基本主義。我們論及的是,當我們看見整個人們仍在為基本及起碼的食物、住屋、教育及工作,以及整個人們因被迫移居他國,生活卻沒有得到真正改善的許諾而哭號所產生的痛苦。我們分享了有關那些強壓在我們生活中,並且不但妨礙了信仰,並且殘害在其他人身上應有的基本信任的文化、社會及政治力量的反省。無庸置疑地,在這個世上有為獲得力量及影響力的一股競爭,有一種藉著強大的觀念、科技、經濟的交換和武器控制他人的渴望。我們強烈地感覺到一股試圖在不要有一位絕對性天主,以沒有任何倫理道德標準作為規範世界的全球化社會勢力;我們的大自然──共同的家園──受到無情及發展的破壞,這令我們感到極大的痛苦。

直接地與痛苦及無意義,我們時代的危機及混亂接觸時,引領我們同時代的人們,質問我們自己有關歷史、存在、生活的意義,也在質問我們有關希望的真理,的確,我們對所有的事物都再次產生了質疑。我們小弟兄們並不覺到遠離這種探求。(參閱:總會長「澄清與膽識」報告)我們辨認出我們與其他人一樣,也都是意義的行乞者。

2. 希望的探訪

在最富危機的時刻,以色列人求助於記憶起他們對創造者天主及他們歷史中的解放者的創造者天主,為的便是要找尋到他們所需要的力量,並再次地勇往邁進。我們小弟兄們也如同以色列人一樣,「因天主的感召」(會二 ,二1; 佳規二1)再次回到了亞西西──值得回憶的我們的根源及美好之地。我們懷著問題、沉積的倦意及對人類、教會及修會的不確定性,來到這個地方。

在返回修會最卑微的家──寶尊堂──時,雖然我們每個會省及弟兄團體有它們光明及陰暗的一面,但也都已經舒適地經驗到在方濟弟兄友愛的擁抱。方濟給了我們他自己的經驗及創始者的開放及尚未完成的書籍內容,這些內容需要藉著我們對天主及世界的忠誠,以及「服從並附屬於教會的權下」(會二 ,十一4)予以完成及實現。在與總會長及方濟的和諧一致中,弟兄們已經懇求了至高至榮的天主,光照我們那會使世界心靈憂鬱,使我們的心靈陰沉的幽暗;好能讓我們從天主手中接受正直的信德、堅固的望德及十全的愛德。(參閱:達勉)方濟再一次地邀請我們愉快地生活在與被輕視者、與貧窮及卑微者、與患病者及癩病人,以及與生活在街道上乞討的人們中間。(會一,九; 遺囑1-2;薛一7)厄瑪烏兩位門徒的聖經章節(路廿四)再次將我們結合一起,並且作為我們願意隨著世界不同途徑而開始我們旅程的規範來指導我們。方濟曾向良弟兄賜與祝福的關照,如今方濟也以同樣的關照,祝福他在旅途上的忠誠同伴。天主正如方濟渴望的,直到今天仍向我們顯示祂的慈顏。(良)

藉著我們生活故事的分享,修會本身仍懷有希望;它不是一般性的希望,而是由貧窮及被釘苦架基督(薛二 105),藉著祂在世貧窮及被釘苦架的方濟所賜與的希望(參閱:瑪廿五31-46)。當我們將對耶穌基督福音的經驗與我們生活本身的經驗,二者深度地連接一起時,我們會發現覺醒的生活逐漸搶奪去了;我們也發現輕而易舉的理想主義及膚淺的實用主義,也都消退了,而我們是生活在天主國的牽引力中──這是作為門徒所擁有的環境。天主啟示方濟,也在今日啟示我們,祂並沒有不關懷或遠離人類的痛苦,而是全然相反地,祂啟示自己是「造物主、救贖主、安慰者及救世主。」(天主1)祂是及永是「一切、至高及所有的美善」(會一,十七5-7,17-18)、喜樂及宇宙的支持者。這希望託付我們在所臨在的地方,走向正義、和平及幸福的工作方向。體認我們自己是謙卑及簡樸記號的能力,如同星辰一樣,在人們繼續走向及靠近我們的夜晚仍照耀著我們,並吸引我們走向生活的本質。(參閱:瑪二1-3)

貳:恩賜的觀點
主曾賜予我...(遺囑 1,4,6,14)

1. 生活,在一切之上

我們在總會議期間生活一起的經驗給我們肯定,最為合適及能獲致方濟會生活道路的是以生活為起點。這便是說,為了更加了解我們的召叫,最為重要是實際的生活經驗。理論可以光照生活,但是理論仍不可能替代了生活。

在聆聽了福音之後,在沒有任何遲疑地之下,方濟便立時改變了自己的服裝樣式(薛一 22),對所聆聽到的聖言付諸實行是有必要的,即使我們只是部份地及以實質的方式如此做了。這給我們顯示,為了要獲得一個真正的靈修,不但需要理智及悟性方面的努力,而且也需要經歷過生活經驗、接近歷史的事實、用心聆聽聖言及生活中運用的過程。(參閱:路六46-49)當苦架的基督實際地邀請方濟修復聖堂時(文大二1),在聖達勉堂也曾發生過同樣的事。方濟便立刻開始修復破損的聖堂;他這樣行動,並不是如同一般人所認為的,因為方濟誤解了這訊息,正確地來說,是因為為了要更加深了解向他所說的話的意義,方濟需要將自己置身於經驗的領域中,並與其他人共同行動。方濟會生活分辨的智慧在《忠告》裡找到:「那些由聖經之神獲得生命者,不把任何他們通曉及願意知的聖經文字歸於他們自己,反而,他們以言行善表,將一切回歸於具有一切美善的至高者,天主。」(忠告七4;佳遺6)與每個人及萬物在人類生活及其經驗的接觸常是首要的步驟,之後,才在持續的循環中,以信仰之光來詮釋生活。我們能朝這個方向邁進?在這個實際生活的首要原則光照下,這次總會議最常不斷建議便是具有實際力量的交談,並且按照每個文化的特點及獨特的需要而創新實際實踐的方式。

2. 會規與生活

在這幾天當中,我們很清楚地體會到,根基於在城市及大學中的早期團體的方濟會靈修及理智傳統,證實及加強了行動的途徑。方濟教導我們祈求主之神及其聖善行動。(會二 ,十8)會規本身常以實際及理論的方式被詮釋出來,在詮釋時,不但運用了與方濟有關的生活經驗,而且也與弟兄們、社會及教會的生活經驗緊繫在一起。我們小弟兄不但擁有會規而己,而是擁有會規及生活(會二,一1)。我們的神學大師亞力山大(Alexander of Hales)、文德(Bonaventure)、伯鐸歐利威(Peter John Olivi)、若望董思高(John Duns Scotus)、威廉厄坎(William of Ockham)及其他,都廣泛地主張,學習及研究天主聖言的學科,有改變生活及提升──不是在提升理智上的地位──我們與天主、自己及鄰人之間愛的交換(參閱:會憲128),尤其是與此世被人拒絕的人們。在方濟會的傳統裡,神學不是一門學科而是一種智慧(參閱:文德:Proemii Quaestio 3 of the Commemtary on BOOK 1 of the Sentences;董思高:Ordinatio Prologues, Pars , De theologia quatemus scientia practica, 151-237)這種智慧讓我們品嘗到相遇是我們改變世界的工具和方法。我們知道及擁有這種傳統?我們的團體及組織支持它?知道不知道最近十五年以來,我們已在嚴謹的態度下,從事了研究了方濟會資料及根源?

在這次總會議期間,有人提出問題,並表示我們有必要以嚴謹的精神,再次找回方濟會在哲學、神學、神秘學及藝術方面的傳統遺產,並將這些傳統遺產作為在現代文化中,以言語及行動作為宣講福音的支持力量。(參閱:會憲 166,2)我們看出來,沒有了對我們根源──尤其是方濟的言論集──及傳統的認識,我們便冒著易於被現代基本主義及情緒性的傾向所攫取,以及因著以非方濟會傳統思想的看法及觀念的錯誤詮釋,而喪失我們獨特的貢獻的危險。在這種觀念的脈絡中,我們體認到,要讓我們的傳統遺產獲得合適及充分的應用,我們就不能讓自己與讓這些遺產起源的生活渴望的環境背景脫離,當然也不能與現代的環境脫節。

3. 信德的恩賜

然而,詮釋生活以便更加接近生活的事實仍嫌不足,因而仍需要以信德的眼光來看生活,這便說,以更深的與天主及祂的聖言更深入的關係以及與教會共融的接觸作為生活的基礎。(會二 ,十二4)隨著方濟的首位弟兄柏納德的樣子,我們在總會議中如此地再次問方濟說:「什麼是我們能做的最完美的事?」方濟會重複這樣的回答:「讓我們進入聖堂,並取福音書來,向基督請求主意。」(薛二15)讓我們回到福音及我們的生活中,重新找回高雅的精神,以及我們起源的美及魅力...讓我使福音自由,而福音將會使我們獲得由。(參閱:J. Rodriguez Carballo , 澄清與膽識,2006,no.5 p.11)真正的接近及詮釋福音的關鍵是使我們自所有奴隸中解脫出來,並獲得自由的福音潛在力量。

我們質問自己:即然這種接近福音的必然性不會妨礙我們的生活,那便是因為我們在對自己及被召而與我們一同工作的人們,缺乏了更為基本及相當的信德。自開始我們便擁有信德的生活力量;在出生時,我們接受一位母親及照顧著我們的人,正如同其他人信任我們一樣,我們對這些人抱持著信任,這些人們在接受我們、鼓勵我們、糾正我們及愛著我們。我們與世界、天主及弟兄們的基本生活關係,也都建立在這最為基本及首要的信德上。當我們說到信德時,我們便談到了雙方面的關係性:水平面來說,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垂直面來說,就是與天主之間的關係。這二種關係是休戚相關的。

在這次總會議期間,我們尤其知道是因著人類間彼此間信任受到損害中所產生的衝突環境,作為小弟兄的我們,可以感覺到一種要能恢復基本及主要的信德,沒有信德,就很難讓人接近天主內生活的信仰,也難讓人體會出他人就是弟兄。要成為重建這個基本的相互間信任的生活網,我們覺得有必要在初期或是持續的培育工作上,加強人格上的基本準備及內在化信德的生活。(同上 ,p.115)藉著這些的反省,我們認出,當我們談到信德時,我們便是站在信德是一種恩賜的基石上。因而,聖神在我們內的工作超越了人類的判決:「產生於人心中的信德,並不是靠了爭辯,而是藉著;隨意賜恩給任何人的聖神的工作。」(會憲99)

撒瑪黎雅婦人的故事(若四 1-42)提供我們與天主及其他人之間關係性的信德圖像,這位婦人在與天主聖言的相遇過程中成長,並走向了更深入的信德,也以這種方式被改變成為其他人的宗徒。當耶穌讓這位陌生婦女及其生活故事的衝突和關係性,並讓她所有的、她原來的樣子及對她自己的坦誠,毫無保留地及完全地進入到祂的生活中,同時,她悔改的過程便開始了。天主也以同樣的方式,將自己完全給予了人類並且在這個基礎上,主耶穌引領人性;更深入於將永不會渴的泉源。這令人滿足的渴望如今便是人類的訊息。

信德成為了管道,藉著這這信德管道,天主教導我們,治癒我們的疾病(參閱:路五 17-26)、我們承繼下來的重擔、與我們和好及保證我們所期望的事物(參閱:希十一1)及祂給予我們的一切的存在。信德與我們是誰、我們的歷史、我們的身體、我們的心靈及我們的情緒都有關聯,更重要的是,信德引領我們整個人服從孕育著未來的聖言。(參閱:文德Sent.III)信德的生活是我們成為主耶穌基督門徒、給世界作證及喜樂及希望的絕對泉源。(參閱:May the Lord Give Peace,22-27)

4. 恩賜的動力

我們願意自信德的基礎上提供一種觀察現實的新途徑:宇宙是來自天主白白賞賜的恩典。(會憲 20,2)弟兄們覺察到我們被召便是在傳遞不是任何法律、代價、市場及自我興趣等力量可以比較的恩賜的動力。這種觀念早在方濟的生活中被賜與了:「我們要全心、全靈、全意、全力,並以一切能力、智力和官能,以所有奮勉和情感,以整個心情、心願與切望,熱愛曾經並仍在賜給我們一切事物、整個軀體、靈魂與生命的上主天主;祂曾造生並救贖了我們。」(會一,廿三8)沒有任何事物是屬於我們的,所有事物都是美善的;所有的事物都是白白地恩賜給我們,也註定要予以分享及歸還給天主。

基督信仰在天主聖三的觀點,在天主自身上認出了這種恩賜的動力:祂是天主父,是在天主聖神內永恆恩賜子,以及由父與子在永恆中,共同賜與的聖神。天主聖三是愛的結合。天主是愛且只有是愛,因為祂的生命本身永遠是自我給予的恩賜。(參閱:本篤十六世, Deus caritas est ,Rome 2005)在擁有耶穌時,我們認出這恩賜動力在歷史中的顯示,而這位源自天主父愛的最佳恩賜主耶穌,將祂自己給予了我們(迦一4;弟前二6),給了祂的生命(谷十45),給予祂的身體(瑪廿六26)。耶穌在生活中從來沒有停止過給予祂自己:祂的話(若十七7,14),祂的生命之糧(若六135,51),祂的和平(若十四27),祂的神(若三34)及永生(若十28)。耶穌以特殊的方式,將祂的母親給予了我們(若十九26-27)及她兒子最愛的門徒。隨著這恩賜的動力,瑪利亞「成了教會的童貞」:「萬福,聖善之母,天主之母,瑪利亞,妳是成了教會的童貞,妳是至聖天主父所特選的,是聖子偕同祂至聖愛子,以及護衛者聖神所祝聖的。」(聖母1-2)

我們──創造者的肖像──認出我們自己是這天主恩賜的接受者。我們不是我們生命的擁有者,而是經常自至高者所接受的恩賜,我們有能力給予,並藉著相似天主不斷在給予自己的給予行動,也能將我們自己白白地給予他人。這便是我們每次舉行聖體聖事時的經驗。(忠告一 ;大會28-29)我們自天主那裡接受了祂的子作為恩賜,我們進入了與祂具有親密的關係,我們又為天主聖神所派遣到這個世上,成為天主愛的擴充。《現代》說道:「人類唯有衷誠地捨己為人,始能達到圓滿。」(現代24)天主,三位一體的天主,激勵我們走出我們自己,與其他的人相遇,與和自己不同者相遇;但是,我們的走出去與天主的有別,因為天主在給予中自無中創造,而我們則只有歸還我們自天主接受了的一切。(會憲20,1)

在我們對天主聖三的信德的了解及光照之下,我們認出每一位弟兄──即使我們的個性不同,也都是天主賜與我們,這樣我們便進入了白白賞賜及感恩的關係之中,要能無私地愛每一位弟兄。(遺囑 14)為此,忠誠於天主的最為清楚的記號是:我們誓許過要彼此相親相愛的愛。(若十三35;十一36)
在西耶納的遺囑中,方濟給當時修會的弟兄們及所有「在世界未日前,將進入者」寫道:「為了作你們記憶起我的祝福和遺囑的記號,你們之間應相親相愛。」(西耶納遺囑 3)

只有藉著跟隨耶穌基督的足跡及祂的生活、痛苦、死亡及復活,我們才能找到面對那些常被我們的有限及罪惡所污染的個人、團體及社會的環境及處境,並自恩賜的觀點來看它們。在方濟的《苦難日課》中,他將為了使我們能夠充滿祂的富裕而成為貧窮的基督的感覺放在自己的身上。(苦難 ;信友二5-13;格後八9)只有在這對基督的堅持之下,我們才能夠如同佳蘭向依搦斯所說的話,彼此說道:「藉著妳的、信仰的美德及強壯的貧窮手臂,我也看見妳已經把握住了那深藏在田地裡,及人心中的無價之寶,藉著它,妳己購得了自虛無中創造了萬物的祂。用宗徒自己最合適含意的話來說,我認為妳是一位天主的肋手,並且是祂不可言喻奧體中,軟弱肢體的支持者。」(佳三7-8)

參:恩賜光照及了解下的福傳弟兄友愛團體

不論進入那一家,他們應說:願這一家平安!(會二 ,三13)
1. 弟兄是天主的恩賜

我們彼此認出是弟兄的事實,出自天主的信仰,因為祂是所有人的父親。在這個信仰的基礎上,我們可以認出其他的人,並且能如同方濟一樣說道:「主將弟兄委託與我。」(遺囑 14)弟兄友愛的關係性主要地不是來自我們的善意或是美德,而是因為它來自天主的恩賜。(會憲40)耶穌所斷言的為我們也是真確的:「聽了天主的話而實行的,纔是我的母親和我的兄弟。」(路八21;信友一7)我們的弟兄友愛團體是源自以天主為我們的唯一的父,是祂召叫我們成為弟兄關係。藉著每一個弟兄個別在友愛團體的和諧,這個友愛團體便是為福音中藉著基督我們成為了一家人的訊息做出見證。啟示給了我們的真理具有不可避免的實際結果及影響,因為將弟兄視為天主的恩賜時,它意指一個在聖召辨別、信德教育、在我們中間彼的關係及在修會、教會及世界中的服務幅度上的工作。我們具有在每個人臉上認出召叫建構弟兄友愛團體的召叫?我們因每位弟兄都是天主的恩賜而喜樂?我們將建立弟兄友愛團體,作為我們主要的工作之一?深入到這些理想本身,便是在創建走向未來的途徑。

2. 所有萬物的微末弟兄

只說我們是弟兄們尚嫌不足,其實我們都是「小弟兄」(會二 ,一)。「小」(微末)是定義我們弟兄彼此間關係性及在執行職務──尤其是司鐸職職務──的具體方式。(會憲164)有些弟兄以司鐸的身分執行其職務,有的則以平信友身分執行職務,但是,我們都是「小(微末)弟兄」。方濟曾要求說:「我懇求所有的弟兄們,無論是宣講者、祈禱者、手藝者、神職或是非神職弟兄,他們在一切事上要設法自謙。」(會一,十七5)
方濟自福音找出這個「小」或「微末」詞語。(參閱:瑪廿 25-27;路廿二26;會一,五9-12)它具有關係性的說法:一個人與他人的關係中是微末的;微末讓一個人能獲得他人願意在自己身上顯示的任何事物;是我們經常性在天主奧秘中得以出現(參閱:出三5)的其他者的奧秘前脫下我們鞋子的生活方式。微末的模範必然是基督自己,祂「沒有以自己與天主同等,為應當把持不捨的,卻使自己空虛,取了奴僕的形體。」(斐二6-11)在受造萬物之前成為微末弟兄的身分,要求我們實踐倫理上的要求。「弟兄們無論在何處,若是遇在一起,他們必須互相尊敬,並以喜悅的精神,互相彼此款待,不出怨言。」(會一,七15)方濟在這方面堅持是沒有底線的:「他們要謙讓,對眾人表示極其溫和,不應判斷,也不要責難他人,正如主所說的:不要對極小的罪,就給予判斷,而是寧可在他們心靈的痛苦中,思量他們自己的過失。」(會一,十一9-12)我們一向就擁有保護他人尊嚴的美好的傳統,而保護他人尊嚴的傳統是以微末為基礎的,並且它還是走上共同救援的途徑。

弟兄友愛關係不但是顯示出在我們中間成為弟兄的關係性,並且更廣泛地在與其他人類受造物之間的關係性。當方濟派遣弟兄們走遍普世,他給弟兄們的教導,讓我們覺察我們以同樣的方式,在所有男人及女人前,都應是微末的弟兄:「不要與人爭吵或是辯論,為主的緣故而甘居在所有受造人之下。」(會一 ,十六6)從與所有人類受造物微末的關係性,可以看出我們的福傳使命:在平信友中間,在與婦女的關係上,在教會內生活的方式和態度上,在宗教間必要的交談上,在我們與萬物間的關係上,都應在世上卑微人中間成為微末弟兄生活出福傳的使命。(會憲97)我們有清楚的認識及膽識活出微末的好訊息? 3. 弟兄友愛生活的關切

我們彼此分享的經驗讓我們確信,我們需要多加注意及關心我們弟兄友愛的團體。它的確是我們優先需要提出來的問題,尤其當我們生活在一個為支離破碎及分裂所傷害的世界裡,這個問題更為重要了。這些的分裂也在我們的弟兄團體生活中存在,因而,弟兄友愛生活的關切,必須常具有相互寬恕的禮儀形式及共融的途徑。(參閱:會一 ,五7-8,20;會二,十;會憲33,1)在我們大多數的會議中,一直被重複的是:我們必須要更加注意到弟兄們心理層次的成熟,因為許多在弟兄友愛關係上困難,常源自我們人性層次的脆弱。(會憲127,2)

在協助院長及會長們在弟兄友愛生活培育職務上,這方面常要予以堅持的。院務會議早已是最佳的方法,在這會議中,弟兄們有機會分享信仰及友愛的生活。(會憲 241)創造時間及不同分享和慶祝友愛生活的方式的需要是當務之急。(會憲42)弟兄友愛的生活要求陪伴及母親般的關照,這不但是初期培育要注意的,而整個生活過程都需要的。

4. 生活便是福傳使命

今天我們最基本的選擇是:以人類中間最微末的一位度著福音生活。但是,我們必須明白,我們生活在一個以新規範及範疇生活度日的變動的世界,這個事實迫使我們重新完全地來檢視我們的福傳使命,並勇於嚐試未知的臨在及作證的途徑。我們已經意識到再次將焦點放在福傳命的需要,並且作出那些能幫助我們放棄一些社會及教會的處境的決定,為了是讓我們更加肯定及確實相信,邊緣人的生活是屬於我們傳統的生活方式。無論是在社會或是在教會裡,我們都被召叫度微末的生活。

總會長的報告強調一個重要觀念:草擬一個不只是個人性的,而更是以弟兄友愛團體的生活主力的方濟會的福傳計畫,因為在團體性祈禱、友愛及微末的信仰生活,原本就是我們在現世作證的原則。( J. Rodriguez Carballo . 澄清與膽識, n.79,p.100)我們辨認出整個修會需要以特殊的熱忱,參與加強及維持在早先已開始的福傳階段的過程,以保證它們的未來。(同上,76)

在已經呈現及提供出來的──例如:《讓世界充滿基督的福音》 “To Fill the Earth with the Gaspel of Christ”(1996),有關正義、和平及宇宙萬物環保題名為《另一可能的世界》“Another World is Possible”,及上次總會議的文件:《願主賜你平安》“May The Lord Give peace”(2003)──在福傳使命方面,仍有許多我們必須要發展的新方向及指示。最後的文件告訴我們:環保性的悔改及環境的正義,非暴力的行動,對難民、無地產者、移民、少數民族的關照,還有道德性地使用我們財務資源,這些都是方濟會生活的關鍵。呈現在我們眼前的,並且還需要我們以行動去面對的挑戰,在今日我們弟兄團體生活中、在與平信友的交談中、持續地來辨別及評價我們的生活及其實際情況,為今天說來,它顯得更為強烈了。(會憲1,2)

5. 交談和融合於文化中

今天以交談作為福傳的方式。(會憲 93)交談的態度及其實踐,首先要在我們的弟兄友愛的團體內開始。如果我們在我們中間不能在真理及信仰中建立起一種交談;如果我們不能親密地與啟示自己的天主交談,我們便不能與世界交談。在這個總會議裡,我們討論過四種具體的交談方法:在那些邊界及衝突的環境臨在、在新的福傳處女地區行動、理智及文化的行動及宗教之間經驗的交換。在渴望源自體會到我們是同一天父子女的弟兄友愛生活上,方濟會士常是越過邊界的一群。我們認為這種看法最合適回到亞西西的精神了,並且在2003年總會議的《願主賜你平安》的文件(28-36;42-45)就曾經提過一些能夠打開走向未來的許多途徑的實可行的方法:交談是走向和平的道路、流浪的生活與和平為伍、弟兄友愛團體的聖德。

方濟留下給我們一個關係性的記號──交談,這關係性為今日來說,它是相當重要的生活態度:他曾與蘇丹人交談,這個交談就發生在類似今日的極為緊張的生活環境裡。方濟是受到對天主信仰的推動,但是,他也啟發了一個極為顯著的對人類的信任,以及願意學習與蘇丹的相遇。(薛一 57;文大九7-9)既使知道有真實的困難,有時還感到憂慮,我們仍應如同方濟一樣,盡我們的力量去交談,不要讓我們自己因著目下的意識型態所建立起的界線所封閉起來。弟兄們在世界困難重重及甚至自由也都到威脅的各地區的堅持及臨在,是被所有人廣泛地被尊敬的記號。讓我們懇求天主加強我們超越邊界的力量,這樣,我們便以生活的簡樸及自由成為慷慨大方的信仰奉獻及共融,希望的記號。

一方面,修會的福傳使命是我們的神恩,它是多元化及互異的;這個情況是源自每位弟兄由至高天主的力量被賦予的恩典,同樣也是因為每位弟兄具備有其各不同需要的環境及背景。為方濟或是今日的我們,完美的弟兄友愛生活,是在這個弟兄友愛團體內,將每一位弟兄的恩賜集聚一起,並集合它們為天主國服務。(成德 85)這種互異性要求我們了解、承擔及實踐文化與文化之間及融合在文化中的則。(會憲94)另一方面,我們的福傳使命也是相同的,也就是參與這位為我們而成為貧窮的及徹底地選擇了窮及邊緣人的基督的規範。(會憲84)對這統一性的認識,讓我們體會到需要在善度貞潔、貧窮、服從的生活裡,以吾主耶穌基督的福音生活為基礎(會二,一1),這種合宜的認識保持我們常以福音的生活態度,善度作為門徒的生活。讓我們再次回到在耶穌基督內,藉著天主聖神,以天主為中心的生活,而這生活正是我們的生活及福傳使命獲得真正改變的途徑。

肆:厄瑪烏的方法論

生活在一切之上:但這生活是要藉著我們作為基督門徒的身分本質,如何在我們自己當中,以及與那些和自己一起工作的每一個人身上,如何實踐及分享了基督徒生活時才能找到的。就是這個方式及途徑將引領我們走向未來。我們已經在我們的根源裡,看見過方濟與弟兄們是如何共同走在一起,當他們使用一起祈禱及相遇的方式時,發現了復活主基督的臨在。自從他們不以修道院的圍牆及時間表作為合一的方法而度著流浪的生活時,弟兄們便進入了「服從的生活空間」(會二 ,二11),附屬於所有受造人類。(諸德16;遺囑19)他們藉著分享他們在路上所發生過的一切事情而創造了共同的空間。《方濟與貧窮夫人間的愛情史》在福音的反省及信德當中,讓我們發現如何生活在一起的方法,並形成了初期弟兄們身分認同的一部份。

薛拉諾告訴我們,即使原始會規為教宗依諾森三世批准後,在弟兄當仍有許多問題發生。「他們一路上彼此談論至慈天主賜與他們偉大和奇美的恩惠,談論他們應如何為全教會的公父,基督的代表──教宗所優待,談論他們應如何滿全教宗的勸諭和命令,應如何忠實不貳,恪守所接受的會規,應如何在至高者面前行走於聖德和敬德中。最後,也談到了他們的生活與品德應如何因了聖德的增進而成為人的表率。」(薛一 34)

「規則與生活」使我們以相互質問及分辨的動力,作為修會組織成長及個人在弟兄友愛生活中的悔改過程中的核心:「不論在何地,弟兄們相遇在一起,他們應為他們是同屬一個家庭的成員作證,每位弟兄應信任地向其他弟兄表明他的需要...。」(會二 ,六7-8)
我們「原始會規」八百年來的歷史,以及它與方濟《最後遺囑》和教會的詮釋之間的交互作用,告訴我們,我們創始根源要求我們採取一種固有的方法:我們發現主臨在我們中間,祂是道路、真理及生命。(若十四 5-6;忠告一)在這個信德的基礎上,我們聆聽我們周圍的聲音,也宣告那寓居在我們內的。

在這歷史的時刻,當我們在所處的受到徹底改變的世界的環境及背景裡,回憶起「我們創始的根源」時,我們了解擺在我們眼前的挑戰是在帶領我們走向我們生活的核心:在人性及基督信仰層次去作更深入的分享。在我們所有會省、會議及修會本身的層次上,要付諸實行的便是由厄瑪烏的故事所啟發的方法論:在開始時作為意義的行乞者的門徒,為了要建立起交談而打破了沉默。他們隨時在主啟發他們的心靈時刻,學習在聖經的光照下,詮釋自己的生活及經驗。他們停下了旅程,並邀請耶穌與他們同在。在祂的仁慈及憐憫中,祂進入他們相遇的地方。後來發生的事就是彼此的共融:「當耶穌與他們坐下吃飯的時候,就拿起餅來,祝福了,擘開,遞給了他們。他們的眼睛開了,這纔認出耶穌來,但祂卻從他們眼前隱沒了。」(路廿四 30-31)之後,他們回到了他們同伴處,給同伴們分享遇到過的經驗,同伴們也留心聆聽他們,他們也都在復活的主基督決定性所啟示的「生命戰勝死亡」的故事。

基本的過程是簡單的,每一件事都是本的: 1)相遇;2)說出所發生過的;3)分享福音及重新閱讀會規;4)為天主所賜的所有恩典而讚頌及感謝;5)慶祝弟兄們的共融;6) 帶著改變了我們生活的好訊息,回到了我們的弟兄友愛團體,以及整個世界的弟兄姊妹之中。
這個文件開放給所有的弟兄,以所有分享方濟會生活神恩及夢想的人們。我們願意它在認識及未來三年期間,舉行我們創始根源的過程中,能夠成為一個工具。考量到我們相異性的富裕時,我們認出將有許多展現對身分及認同的反省的不同方法;也將會在福傳使命的動力中,於分享我們的信仰及分辨上,會有許多新的實踐方法。然而,我們可以補充的是,在附錄中,我們試著從我們的神恩在歷史的實現的搜尋中,指示出途徑來。讓我們鼓勵弟兄們接受這個文件,將它視作是在這次總會議我們共同經歷過的厄瑪烏經驗。它可能也為你們打開走向未的途徑。我們要常質問我們自己:「主邀請我們做什麼?」如果我們開始了這過程,我們將會在「從好走向更好」的方向安然地持續前進。

弟兄們,你們要領略天主的謙遜,並且在祂的面前傾吐你們的心願;你們謙卑自己,好使你們也受到祂的舉揚。故此,為你們自已,不要保留任何你們所有的東西,好使那完全給了你們的基督,全部接受你們。(大會 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