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候及感恩
以無比的喜樂,我擁抱你們眾兄弟,及以至高啟示給方濟兄弟的說話:「願主賜你們平安!」這麼令人羡慕的聚會,集合了來自不同國家及文化的方濟會兄弟,證明了主作為施予者的恩賜是豐厚及美麗的。
各位總會議的參加者,以及全修會的各位兄弟,我以戰戰兢兢的心情向你致詞,因為面對此時此刻的真理,我沒有適當說話描繪;面對我掌握中的未來,我沒有鑰匙去開啟;戰戰兢兢是因為我要提及兄弟們的具體生活,以及在我們每個人身上及團體中,主親自寫的救恩史;戰戰兢兢是因為兄弟們的生活,總比任何的描繪更為豐富;戰戰兢兢是因為我的評估,無論我寫得多麼小心翼翼,總是我自己主觀的審核。我祈求有正直的信德,因為我所嘗試的,也許超出我所能夠做的;我祈求有堅固的望德,因為我為未來提出的建議,也許有錯失;我祈求有完美的愛德,因為用來量度我們潛質的尺度,也許太平凡。但在信望愛的根基上,我向你們致詞,因為我堅信這刻是蒙恩的時刻,我們必須好好把握,因為主快要來。
引言:心內確信
我對你們的服務,是要推動及勸勉各人成為一個更好的兄弟;為我來說,我心中確信的一些意念,時時感動我。願意和大家在這裡分享一下,好讓大家也明白我以下要講的。
• 福音始終是福音 :福音依然是那喜訊,如恩寵般美麗,如愛情般火熱。面對福音的率直、新鮮、徹底,方濟歡迎福音說:這正是我所願望的。八百年來,我們蒙召要成為在福音前的小孩、成為貧窮的;八百年來,我們蒙召要透過福音成為自由、放下防禦;我們蒙召要讓福音燭照我們,讓福音盤問我們,好讓我們的生活能重獲原始的味道及朝氣,好讓我們的生活受到震撼及刺激,正如福音曾震撼及刺激方濟及初期同伴。
• 正處於危機時候 :我們正處於危機的時候、或更好說是正處於危機中;但我不說是教會的危機、或面對世界時修會的危機(好像我們就是現實的一切);也不說是社會的危機(暗示了教會和我們有答案)。在這裡,危機是指改變、困難、迷失方向和受苦的時候。危機好比十字路口,需要去作出選擇;所以是試煉、尋找、分辨、成長及迎新的時候。這個危機,需要沙漠中行走的態度、那就是步伐的統一、為聆聽的靜默、需要有領路者、內心的自由、好能接受施予的倒空自我。我們有膽量到彼岸去嗎?有膽量在新酒囊放入新酒嗎?有膽量返回最基本的元素嗎?有膽量提出方案,去效法方濟的創意及聖德,去回應時代徵兆嗎?有膽量去回到活水泉源,好能「由上而生」嗎?有膽量去讓聖神,把我們吹到被遺忘的迴廊嗎?有膽量去擴大我們營帳的空間嗎?有膽量去夢想嗎?有膽量去參與重建工程嗎?
要正面回應這些問題,就必須跨越對自己的恐懼、跨越對過程中軟弱的恐懼、跨越對那份因為要容易受傷的恐懼。
光是善意是不夠,需要的是勇氣,從死亡的緘默中製造生命空間的勇氣;要這樣做,就需要對凡事都有可能的那一位有信德。
• 目前要求我們拿出膽量、勇氣和信德 :我們處於嶄新的時代,所以需要新的方案、另類的方案,正是新瓶新酒。在今天,光是講忠信是不夠,要的是富創意的忠信。所以單單停在分析的階段不足夠,正因為需要的是創意的忠信,所以需要從正統理論走到正統實踐,需要講求實在的行動,需要到達彼岸,需要活在當下,不但為回憶過去,也是為未來作先知。但這一切的實踐都需要信德;不然的話,我們好可能會停滯不前、因循苟且、夢想撲滅、失去喜樂。
亞巴郎、瑪利亞、方濟等,是信德的榜樣;和他們一樣,只有通過對天主聖言及天主諾言的信德、我們才會出發、如客旅般移徙到福地、成為流浪人、住在帳篷中、對天主聖城嚮往。
我們所觀望到的漂亮,雖然可見但可以朽壞,不會吸引我們出發;我們所期望的美麗,雖然不可言喻卻是永恆,那會吸引我們出發。
• 方濟及其生活方式繼續入時 :雖然方濟不是最受歡迎的聖人,但他肯定是最普及及最入時的。 800 年來,方濟吸引人的地方是在於他的「非實際性」( non-actuality ),如所有的先知一樣,方濟常常往得更遠,不會被「現在」綁著,期待著未來的來臨。方濟以福音作為其規則及生活,願意寄居別人、對家鄉渴望、和平地旅行,這同樣是待旦更夫、此世過客、僑民及朝聖者的命運。此刻會成為過去,但福音不會;小窮人以福音作規則及生活,不會過時。正是建基於這份「非實際」,方濟挑戰我們,去徹底地活出耶穌的信息,以心靈耳朵去服從天主子的聲音。
前言
我們小兄弟的過去、現在和將來,都是緊密分不開,都是由一股強勁的動力串聯;這動力是發自我們能夠「走出去」、「相遇」、「建造」及「作證」的本領。
• 「走出去」顯示了一種既然是具體也是超性的流浪特性;「走出去」的特性,以往是、以後一定還是,那些許下一無所有的人的特色。
• 「相遇」就是「走出去」的後果、正是小兄弟典型態度及生活規劃,渴望與那「另一位」交談,分享及交換知識、看法及經驗。
• 「建造」是一份富創意的態度,促使「走出去」能夠開放,在將來能夠「相遇」,並使這兩者一貫。
• 「作證」就是以上三個方向的目的、亦能使之合理及有力,更使我們生活及使命對將來開放。
第一部:以感恩的心回憶過去
當我們回望過去時,我們必須承認過去所犯的過失,但同樣我們要確認先賢以見證寫下的歷史,頁頁光輝,亦往往血跡斑斑。當我們毫不保留地,為所犯的缺失求寬恕之餘,我們願意獻上感恩之歌,為了頌揚在過去 800 年,主在我們團體的歷史中,所實現的種種美善。
回憶的監護人
懷著感恩,我們想起的是,那些兄弟們,由方濟開始,由自己的家鄉「走出去」、與各民各族「相遇」。 1246 年 John of Pian de Carpine 、 1305 年若望孟高維諾等抵達遠東。我們亦想起:方濟以福音仁愛與回教蘇丹相遇,孟高維諾把新約及聖詠集翻成了韃靼語, Peter of Piñuela 出版了中文的教理書,雷永明則將整本聖經譯成中文。
我們的感恩回憶,亦追溯到那些在人民中「建造」了一些組織上的工具,值得一提是羅馬的聖巴爾多祿茂及聖伯多祿的傳信書院,那是專為培育中東及遠東的傳教士;羅馬的安道大學,美國的文德大學等。
最後要感謝致意的是,那些有學問的、簡樸的、牧者、隱修、數理學家、理家、工匠、神學家、看門、討飯者等,那些見證了跟隨主的美。他們在極不同的生活境況中,跟隨貧窮被釘的主基督,令我們的歷史成為一個聖善的歷史:我們共有超過 300 位殉道者、 128 位真福及 69 位聖人。
誠然,在過去或是現在,都不乏要求寬恕的時刻及態度。在過去八世紀中,我們的兄弟、也許我們自己,曾因為不忠信使這「偉大的歷史」蒙上陰影。
歷史既然作為對聖神的經驗,我們的忠信不是在於使過去繼續,而是超越過去。真正的忠信,不是模仿或重複,而是把傳統延伸。真正的忠信,是富創意的,能夠使我們為了這個渴求新天新地的世界,成為可讀的生命的跡象( signs of life )。
第二部:以熱情活在此刻
熱情是一個人蒙受了熱愛,願意更緊密地跟隨耶穌足跡的回應。就是熱情,解釋了致命者及聖人的見證,解釋了傳信者的走出去及建造,解釋了眾多神職或非神職、有學問或簡樸兄弟生活的吸引力及感染力。沒有熱情,生命就沒有素質,難怪我們的生活及使命容易出現因循、疲憊、苦悶、中等階級化等等。
以下我願意提出我對今日修會看法。由上一屆總會議提出、今屆總會議重新再 定位了五項 優先項目;我願意以這五項,作為一條鑰匙去解讀如何生活出我們的身份,以及明白世界的期望。為每項,我都會列出一些修會在最近數年所作的努力,那是生命的跡象。
一、祈禱及奉獻精神
修會堅持:祈禱的幅度是我們生活及使命中的「優先項目中的優先」。小兄弟既然蒙召按方濟的生活方式,去把福音生活,就必須如方濟一樣成為祈禱的人、甚至是成為祈禱本身。
生命的跡象
• 許多兄弟及團體十分努力,盡力把生活的工作及活動與祈禱生活,和諧地結合;有許多兄弟及團體重新發現祈禱及禮儀,為兄弟自己及團體的 意義 ,這包括了時辰頌禱的味道、感恩祭作為盟約等;兄弟們及諸多團體亦刻意製造更多的退省機會、建造了或重建了祈禱屋或避靜所。
• 如方濟一般,不少兄弟及團體重新發現舉行感恩祭、朝拜聖體等是兄弟共融的 中心及泉源 。
• 同時,不少兄弟及團體學習方濟一樣,把 天主聖言 成為生活中心,使祈禱地閱讀聖言,作為與主相遇的時候,有兄弟每日作「靈閱」,更有團體把「靈閱」作為每周團體的活動。
二、在團體中的兄弟生活
「兄弟團體」一詞,是理解我們小兄弟的生活及使命的關鍵詞。在團體中的手足情生活,代表了我們生活方式的其中一個最重要元素,也是辨別我們有多少跟隨基督的標準。這也是我們真實地見證福音生活的核心。
生命的跡象
• 團體出現新面貌 :許多團體改善了團體生活的氣氛,兄弟們有更多空間去主動作參與,由依賴統一規則的紀律生活,到更尊重個人需要,及更注意人性層面。團體少了公式化或獨裁、多了參與及共融。
• 不少團體積極地 推行建設團體的方法 ,例如團體內閱讀聖言、院務會議之外的相聚、會省層面的相聚、草蓆會議、會省間的會議、都特別富培育效果。
• 發現到 院長的職務 最重要的是建設團體,為福音、為神恩、為每位兄弟服務,為能夠在團體作基督門徒。
• 在 溝通 的能力上,我們成長了不少:透過互聯網、兄弟間的聚會、與院長、會長、參議等的個人面談,都起了彼此聆聽及共同評估的作用。
• 兄弟們大致上在為共同目標而互相 合作 方面進步了。值得提的例子是:所有總署轄下的會院(羅馬、布魯塞爾、伊斯坦堡等)都是國際團體。俄羅斯 — 哈薩克、泰國、蘇丹、緬甸,以及聖地、摩洛哥及非洲等 傳信項目, 也表達了 國際合作 。
三、微末心、貧窮及團結合一
微末心、貧窮及團結合一是我們團體中的兄弟生活的特色及內容,因為描述了我們作為兄弟的態度、也描述了我們在教會核心內、以及在世界上被遺棄的迴廊中,如何生活及宣揚福音的方法—我們就是微末者的團體。
生命的跡象
• 必須指出的事實是,過去幾年,有許多兄弟 遷往邊緣 、走近疆界、到被遺忘及不人性的迴廊,有時甚至於放棄那些會我們看來是偉大、富有、老闆的架構;而且,流浪團體及在人民中團體的數目不斷增加。
• 另一個重要的跡象是許多兄弟和一些團體,包括會省,選擇要過一個 簡樸及基本生活 ;這都是由於福音的徹底、以及願意與許多缺乏生活必需品的人團結一起。
• 許多兄弟增加了對正義、和平、造化完整的承擔,特別是在這市場及暴力為主的世界,為那些沒有聲音的一群 團結合一 站在一起,主動地參與維護人權運動、或透過教育、牧靈、人民發展等工作彰顯團結合一,特別要提的是:邁向全人教育及為愛滋病、痲瘋病、濫用酒藥等病患服務。
• 我們微末心的另一個重要幅度,是我們 對合作的開放 ,把以前只是我們完全負責的項目,能對與平信徒、與方濟家庭、與其他教會單位、或與國家合作;或是開拓新的工作,不完全依賴我們自己。
• 可喜的是,當總署會發起某些需要 團結合作的邀請 時,例如賑災、傳信基金、培育基金等,大家的回應是慷慨的。
四、福傳 – 使命
我們蒙召去作福傳,我們的存在就是為了使命。小兄弟,由於聖神感召,願意跟隨召叫,擁抱基督的福音作規則及生活,如方濟一樣,我們的使命是把基督的福音充滿大地。
生命的跡象
我們作為「使命中的兄弟團體」的意識越來越强,委身於福傳使命的意識越來越清晰。
• 如其他使徒生活團一樣,在面對教會及社會上新的要求,為了使福音創意地、徹底地降生,我們修會改變其工作分佈, 尋求新的福傳方式 ,發展了新的事業。生活的革新,除了辨別時代徵兆,亦需要地方徵兆的辨別;故此產生了在民間中的團體及流浪團體,架構得以檢視、空間得以分享、工作得以轉移。
• 因著對方濟的了解加深,我們 重新發現生活見證是福傳的第一步 ,越來越明白福傳及生活見證的不可分割性,福傳使命所需要的力量盡在祈禱生活中。福傳使命和團體中的共融生活之關聯,與微末、貧窮、團結合一的密切性,以及福傳使命與適切的培育之連繫,我們一一理解到。
• 對往外傳信的醒覺 :修會一直都蒙召要往最遠地方,好能夠與所有人更親密、好能夠與所有人相遇及服務。故此,這幾年來,非洲、泰國、俄羅斯— 哈薩克、緬甸、布吉納法索、納米比亞、蘇丹等傳信項目,均得以開展。有些更作「修會植根」。這些項目的美是在於其國際合作性。特別一提的是設立了布魯塞爾的萬民聖母會院,專是訓練為「萬民傳信」的兄弟;以及設立了伊斯坦堡的 Draperis 聖母團體,專門負責宗教交談及教會合一的交談。
• 值得嘉許的,是許多會省努力地建造真正的福傳團體,使 傳統福傳方法得以再生 ;許多兄弟願意給傳統堂區、學校、朝聖地、社會事業等新生命及方濟會面貌,而且有嘗試去澄清福傳的目標及具體的方法,好能夠作評核、回應今天的牧職要求、生活中的方濟幅度以及避免重覆。
五、培育及學術
獻身生活的深層改革,有賴我們供應及接受的培育;事實上,修會的真實重建,是與培育的素質成正比,那就是對「心性」的培育、那就是扎實健全的全人培育,那就是發展四種忠信的培育:忠信於耶穌基督及福音、忠信於教會及其使命、忠信於修道生活及我們的神恩、以及忠信於人類及時代的徵兆。
生命的跡象
• 過去幾個十年間,培育及學術是我們修會的重點項目之一。那些討論文件及計劃書等反省,都很清晰地表達出,自梵二以來,修會多麼 重視培育及學術 。
• 聯同其他獻身生活會,我們也反省到,由始至終,作為小兄弟的 生活都是一個培育過程 ,既然是終身的,就永不會完結。
• 對 持續培育視為重點項目, 及作為一個皈依的過程,這個新的看法,使我們更醒覺到要在一生的歲月裡,給所有的兄弟持續培育,特別要注重如何陪伴剛發大願的兄弟、及如何準備兄弟的事業及聖職生涯。
• 關於培育的反省,使我們獲得了一些培育的 基本原則 :培育必須是整體的、個人化的、持續的、建基於經驗的、漸進的、累積的。特殊是方濟會的培育方法,可以稱為「刺激解釋型」 ( provocative-interpretative ),意思是個人及小組的陪伴,建基於所欠缺的。
• 對方濟研究加深了,更覺有需要一個 方濟會專有的培育 ,不但只是認識修會的起源,而更是培養認識我們修會的神恩、靈修、哲學及神學傳統,好能夠由此回應人類激動的疑惑,及把福音置於文化及當代歷史中的核心。越來越多會省推行「方濟年」,著重理論及實踐方濟的價值。
除此之外,同時,需要的是非神職及神職兄弟的 共同培育 ,好能有真正的平等。
• 培育的方法 :經驗讓我們更察覺到一些基本的培育方法:例如,對培育者的培育、成立培育團體、總省會級的培育學術秘書,以及持續培育的協調人。我們成功地確認每一個培育階段(由聖召牧靈到的大願後)的具體目標。兄弟們更意識到對學習的神恩、靈修、哲學及神學傳統的需要。
第三部:以信心對將來開放
若望保祿二世對我們說:「你們有偉大的歷史有待完成」。我們是偉大父親的兒子及兄弟,方濟的聖善、膽量、無懼、創意,八百年來,歷久彌新,亦活現在許多兄弟身上。我們蒙召要勇敢地活出聖善、膽量、無懼、創意。還有,不要再浪費氣力去保存及保留,那再沒有刺激、沒有挑戰、以至沒有吸引力的方濟會生活;我們蒙召要繼續忠信及活躍,正如我們的先賢一樣,充滿了對基督及天國的熱情,好使方濟神恩對當代的男女有意義。
我們必須前進,是夢想的時候,是行動的時候:
• 這是 分辨的時候 :我願意、希望、請求大家:
• 既然活在危機世代,就應在一切困難、迫害、羞恥、飢餓、誘惑、軟弱中,仔細觀察及跟隨靈魂的善牧。
• 既然跨越了疲憊、理想幻滅、猜疑,就應肩負責任,共建符合天主工程的未來,活如旅客、僑民、朝聖者。
• 既然不再感嘆懷緬過去,就應靠著聖神往前出發。
• 既然對我們的生活方式及保持富創意的忠信、既然願意去辨別時代的徵兆及新的生活及使命,大家就不要氣餒,樂於知道今天播種、明天才收成。
• 這是 愛及作見證的時候 :在過去,我們應該的、也必須地、嘗試保護我們生活方式的「正統性」,可是亦引起不止一次的打擊及分裂;在過去,我們應該的、也必須地、強調我們生活方式的美麗及徹底;儘管美麗,可是我們卻同時冒了不同的危險:冒了把生活及價值貶低為意識型態的危險,冒了把傳遞生命混為傳遞教條的危險,冒了把經驗以公式代替的危險,最後我們依然沒有走近人心。所以,讓我分享我的夢,我夢想的修會、兄弟團體是這樣:
• 我們兄弟不以佔有的愛卻以捨己成人的愛彼此相愛;
• 我們兄弟生活,更接近吾主耶穌基督的福音、我們言行一致、我們更趨向真實;
• 我們兄弟是真的見證人,見證那 我們聽見過,我們親眼看見過,瞻仰過,以及我們親手摸過的生命的聖言;
• 我們兄弟讓耶穌生命的清新、讓與最小者接觸的清新、讓熱愛天父的清新,再次充滿我們;
• 我們兄弟感受催迫要去愛,要去有對天主及對人的熱愛。
• 這是 提問及提議的時候 :文字為後現代的男女來說,不是永恆真理的負載者,所以我們基督信徒,若要去接觸他們,便不應把真理以公式呈現,相反,應該呈示我們捜索、問題、疑問、恐懼、不穩定的真理,因為我們愛「意見的人性」( humanity of opinion ),因為天主愛人性。
我們這時候是交談對話、提出建議的時候,不是強加意見的時候。我們這時候是以微末心生活及學習、只在過程中作兄弟渴求真理的時候,只做眾多聲音的一個的時候。所以我願意、希望、請求有一個修會、兄弟團體是:
• 我們兄弟偕同尋找的人去尋找,與同路人同步;
• 我們兄弟把自身置於在有焦慮的人的焦慮中;
• 我們兄弟認為交談對話是教會及修會的真正使命;
• 我們兄弟會感到有迫切性,把自己成為文字、訊息、與世界的溝通。
• 這是 自由及不問收穫的時候 :現代男女,包括我們,是講求效率及生產、出產及實用等價值觀的受害人;事實上,在一個奴隸化的世界,我們還以為自己是自由,我們就是這大騙局的受害人。所以讓我願意、希望、請求有這麼一個修會、兄弟團體:
• 我們兄弟真的彼此相愛,只因為我們是我們,而不是因為我們做什麼、或貢獻什麼;
• 我們兄弟將人際關係活於自由及不問收穫;
• 我們兄弟是快樂地自由,就是由真理及愛而來的自由;
• 我們兄弟在生活及使命中,有更大的自由活動,不是被職責填滿,沒有因太重的負擔,而引起緊張的壓迫。
• 這是 共融及兄弟團體的時候 :我們活在分裂的世界,但同時渴求共融及手足情的世界。同時,我們知道、感覺到、甚至宣稱:手足情是我們生活方式的不可缺的元素;但同一時候,我們也感受到自己要成為兄弟的困難,但同一時候,我們只是兄弟情及共融的消耗者而非建造者;但同一時候,我們按意識型態、種族或年紀分黨分派。我願意、希望、請求有一個修會、兄弟團體是:
• 我們兄弟會分享及使用,我們龐大的共融、對外開放及付出自我的力量;
• 我們兄弟會無懼地分享我們自己的歷史、自己的親密、自己的信仰、聖神給自己的美善所帶來,在信仰內作信仰的溝通;
• 我們兄弟彼此接受對方為主所賞給自己的禮物,共同經驗救恩;
• 我們兄弟會分享自己的看法,一起檢視及評核進展,思考及籌劃;
• 我們兄弟會活出深厚友誼,建基於所經驗到天主的愛及萬有的愛,好能夠以寬恕的酒及修和的油彼此治癒傷口;
• 我們兄弟會不斷慶祝我們聖召及使命的恩賜,在這恩賜中活出共處及成為基督內家庭的喜樂。
• 這是 合作的時候 : 2003 年的總會議提出會省與會省的合作是一個策略,亦是修會的未來,有必要培養團結合一的文化,那是為共同的未來服務。這不只是為有需要的修會單位,更是回應我們在教會內及世界中,作為 signum fraternitatis (手足情的記號) 的召叫。回應這個要求,我願意、希望、請求有一個修會、兄弟團體是:
• 任何修會單位都能在省際幅度上開放,重建修會的普世感,加強對修會的歸屬感。
• 在培育及研習方面、往外傳信、分裂的境況、及工作項目中,活出團結合一文化及省際合作來。
• 修會單位,不論貧富,都能夠覺得有責任:慷慨地把一些兄弟任由總會調派,去參與普世方濟會的活動及項目。
• 這是 重新組織的時候 :正因為結構及組職會把人窒息,特別是我們把生命花在為結構服務上,所以是時候把我們的力量集合起來,是時候重整架構,以免神恩被侵蝕。在這個前提下,我願意、希望、請求修會、兄弟團體:
• 能夠認真地注意時代及地方的徵兆,去認真地辨別我們的臨在及事業;
• 在重整臨在及事業架構之時,在個人及團體兩方面,需要更新我們如何去回應聖召及福音的生活項目;
• 在重整臨在及事業架構之時,少考慮自己的利益,而多考慮那損毀人的美及尊嚴、那被遺忘及不人性的迴廊。
• 這是 整合及溶合的時候 :不同的修會單位面對的弱點,使方濟會的計劃不能完善地發揮,故應考慮一下整合及溶合帶來的新組織,這不會是修會第一次類似的嘗試,我們亦不能再拖,因為這些過程不應看為慢死的結果,而是方濟會生活及使命合作及再生的機會。雖然這並不容易,所以我願意、希望、請求:
• 能夠在還有力量時,把力量集合起來;
• 我們不慌不忙地以信德的角度,來開始這些整合及溶合的過程,既然歷史的主宰透過時代徵兆作訊號向我們講話。
• 這是 鞏固的時候 :正因一些地區的臨在是較近期,故聖召比較脆弱,但前境卻明朗,所以其他修會單位應給予幫助,才可鞏固這些新的單位,就是這樣,將來才有可能互助。面對這個過程,我願意、希望、請求:
• 有修會單位若有財經能力,應與團結基金合作,幫忙較少資源但較多聖召的修會單位;
• 有修會單位若有人力資源,能夠不遲延地去為修會項目,特別是在培育方面,提供人手;
• 新的修會單位能夠鞏固自己,那是透過對方濟會生活的福音項目清晰,以及在兄弟生活中,優選那些來自我們生活方式的優先項目。
結論: Duc in altum! ( 划到深處去!)
自從梵二到今次的非常總會議,我們的生活及使命,經過了多少光明及黑暗的時期,現在仍見光輝、也見陰影、生命的跡象、皈依的召叫。旅途上的困難、抵達里程碑的喜悅,正是旅客及朝聖者的命運、也是恩寵。也許此刻的問題比答案更多,但這不是困難;若我們停止反問自己、停止懷疑、停止尋找、那才是嚴重的困難。
我重申,我們要 以信心對將來開放 ,準備將來,作先知見證,不忘 以感恩的心回憶過去 ,更不忘如果我們成功地 以熱情活在此刻 ,將來便已預備好。我們需要走向旭日,那裡光明與生命正在昇起,我們需要走向寬闊的水平線,深知並肩同行會肯定我們的生活及使命。擺在前面的路不易,所以走的時候要與主共融、我們自己共融、與教會共融、與眾男女、我們的兄弟姊妹共融。並肩同行幫助我們跨越旅程中的磨鍊、幫助我們作為跟隨耶穌的小兄弟成長。在這恩寵時刻,我們不能獨自前行。我們的召叫( vocation )就是召集( convocation ):生活就是一起生活,使命就是分享及製造共融。回應這份召集,就是作為耶穌跟隨者的最可信的訊號。
在這恩寵時刻,我們需要親近未來,看看聖神願意帶我們往何處、瞄一下相信應許的福地。在這些困難 棘手的 時期,不乏張力及障礙、但也充滿機會,我們要重建我們的生活及使命。所以要專注那是我們的萬有,專注生活及使命的不可缺要素,正如會規、會憲、優先項目所展示的,為了走向世上的兄弟姊妹中。就這樣,我們能夠跨越凌亂、膚淺、封閉;就這樣,我們能夠在渴求意義的人類中作酵母。
我們這時候,那命運中的時候,是期待的時候,置於聖周五夜晚及光榮聖周六中間;是儆醒守夜的時候,是為待旦更夫及聰明童女的時候,是流徙的時候,是為那些好像先知的人:知道如何保持記憶、聆聽主的微弱聲音、聽取人民呼喊、對將來有期盼有耐力、及對不可見的將來有希望而不怕被拒絕。
這是有利的時候,去脫離因循、去走出封閉的環境、去聆聽主透過時代及地方徵兆中的聲音。所以是分辨的時候,這是創意忠信的必經之路,這保證我們有真的重建。我們這時候,有利重演「訪親」、與主相遇的奧秘,把不育轉化為生命。我們這時候,是夢想及行動的時候,就算看不到結果也不重要。古語云:沒責任完工,但沒自由不開始。作為待旦的更夫,這是我們的責任,以勇氣及創意去肩負,定睛看著我們的主,為建造充滿盼望的未來。
兄弟們,主告訴我們:「 你若急切尋覓天主,哀求全能者;你若純潔正直,他必親來守護你,恢復你正義的居所。你起初雖然微小,今後必要興隆強大。」(約 8 : 5-7 )
既然對與我們同行的歷史主宰懷有信心,讓我們出發吧!瑪利亞,耶穌及我們的母親,會陪同我們,教導我們作門徒,去更緊密地跟隨耶穌,教導我們對主、對我們神恩、對現代男女保持忠信。充滿盼望的榮福瑪利亞,會教導我們在十字架下,等待復活的早晨。方濟,我們的父親及兄弟,小兄弟的楷模,願意繼續在我們中間。他們會照料我們每一位,每一位擁抱了他的福音生活方式的人。
「起來,拿起你的床,行走罷 ! 」(若 5 : 8 )「你們為什麼恐懼﹖」(路 24 : 37 )「不要驚惶 ! 」(谷 16 : 6 )「看!我同你們天天在一起,直到今世的終結。」(瑪 28 : 20 )讓我們起來,以清晰及膽量出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