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文德的生態觀
文:夏志誠(2007)
![]() 文德生平 :1217 - 1274 ,生於意大利,肆業於巴黎大學,後在那裡任教, 40 歲為方濟會總會長,為當時動盪的修會帶來適時的改革。有愛火聖師之稱。 |
![]() 1.西方文化看人與宇宙關係的三種觀點 ( 參閱 創 1:28) •人乃統治者-萬物是純粹供人使用的物品 •人乃管家-人要明智而尊重主的計劃來使用萬物 •人乃萬物之一與萬物息息相關,人只是其中一部份。 2.方濟屬於第三種看法,但並非泛神主義者(萬物皆神)或浪漫主義者(純粹感性);他的經驗成了文德思想的中心。文德從宇宙的三個階段來看萬物,在「六日創世」中引用 ( 若 16 : 28) •流溢-萬物由天主創造 •典範-萬物身上有天主的「觀念」 •完成-萬物回歸天主 3.流溢 •滿有動力、美善及愛情的聖三是萬物的源頭。聖三本身是圓滿的美善,在自由之中,把他的美善通傳給萬物,有如源頭之於河流。 •萬物來自天主的美,反映在其秩序及和諧之中,亦指出宇宙的存在是有目的及意義。在繁多之中有合一,在差異之中有共融,如同一首交響樂曲。 •中世紀的宇宙觀是封閉的,不變的,容易認為萬物秩序井然。 •今日的宇宙觀卻是開放的,演化的,然而在表面的混亂之下,卻仍然能發現深層的秩序。 •世界的秩序與和諧所展示的意義,顯示出此世並非永恆,而是有始有終的,來自天主,反映天主,亦回皈天主,這就是萬物存在的意義。 •世界亦非必然存在,而是天主在自由中創造的。他沒有創造一個完美的世界,卻選擇了一個創造的過程,其中有自由的成份。人通過自由,選擇天主,可促使世界達至圓滿。 4.典範 •聖三的第二位,聖言,乃是萬物的典範觀念。 (參閱若1:3 ;哥1:15-17) •與新柏拉圖主義的宇宙觀比較: •相同點:萬物之元型在超驗世界,而非在此世 •不同點:人藉信德( 文德 ) ,並非藉哲學( 柏拉圖 )而得救。 •聖言降生成人使萬物的真相得以呈現。(弗1 :3-11) •萬物是鏡子,反映天主的能力,智慧及美善。 •萬物亦是書本 ( 自然之書,與聖經之書並重 ) ,天主以不同的形式啟示自己: •痕跡—存在於一切受造物身上,以最微弱的方式反映天主。天主乃其來源,存在的基礎及終向。 •肖像—只存在於能與天主溝通交往的人身上。 •模樣—只在聖人身上,藉著天主恩寵及其自身的努力,滿全天 •主創造 的最終目的。聖人以最圓滿的方式呈現天主的美善。 •世界乃聖事:每一受造物,以致整個宇宙都是一件聖事,賦予人天主的恩寵;亦是一個標記,指出天主的臨在。人之被造就是為了要去認識及讚美天主。罪使人失去這能力。基督是人子 (人之圓滿),誰了解基督,就了解萬物。 5.完成 •人能夠只看到萬物本身的價值;亦能夠視之為天主的標記 ( 悔改 ) 。萬物透過人的悔改才能達至圓滿,回歸天主 ( 參閱羅 8 : 9-21) 。 •人與萬物息息相愛,而且對之負有責任。物質有走向精神化的內在傾向,但唯有人 ( 精神物質合一 ) 才能使物質的傾向得到滿足。 •另一方面,人亦需要萬物的協助,才能尋獲天主。因此,人與萬物並存共榮。 6.萬物的不同形象 •樂章,圓圈,水泉,玻璃畫,書本。 7.總結:文德把方濟對萬物的洞見予以神學整理,指出萬物乃來自天主,反映天主,最終要回返天主。人偕同萬物亦是來自天主,人要在萬物身上發現天主,並且促使萬物返回天主。 8.分享題目 •文德認為天主是「完全自足,絕對自我通傳的」。這樣的了解如何與你對天主的認識有關係呢? •你有什麼與大自然接觸的經驗使你體會到萬物是天主自我通傳的一種方式﹖ •文德提倡的宇宙三個階段:流溢﹑典範及完成,如何影響你對萬物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