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達勉苦像San Damiano Crucifix

文:撮錄自:《 聖達勉堂苦像》胡健挺OFM 2002

webmaster

許多的方濟會聖堂都掛上聖達勉堂苦像,你知道這苦像與方濟的關係嗎?

(一)聖達勉堂苦像與聖方濟

聖達勉堂位於亞西西( Assisi )市郊,而亞西西則屬於義大利的翁布里亞( Umbria )省,其省會是佩魯賈( Perugia )。約在 1205 年,聖方濟的生命起了極大的變化,那是在他和痳瘋病人相遇的經驗後產生的。
在他的遺囑裏,方濟自己肯定了這個事實。緊接著這個變化,方濟後來回憶說:主曾賜我在聖堂內擁這樣的信德,使我這樣簡樸地祈禱和說:「主耶穌基督,我們在你普世的聖堂內,朝拜你。我們讚頌你,因為你以聖十字架,救贖了世界。」
在同一年的較後時間,方濟在聖達勉堂經驗到十字架上的耶穌。對聖堂的信德,很可能是因此而引發的。傳記作者記述了以下的片斷:「一天,方濟正在懇求天主恩准他的哀告時,天主就默啟他:不久會有人告訴他該作甚麼。此後不數日,方濟獨自在聖達勉聖堂附近散步時,從心靈深處發出一道聲音,命令他進聖堂去祈禱。方濟遂到聖堂裏,跪在被釘的救主耶穌苦像前,極度熱心地作祈禱。忽然聽到一個親切的聲音說:『方濟,難道你看不見我的房子正在倒坍麼?去,快替我把它修補起來吧!』方濟以驚異的神情,戰抖地答說:『是的,主啊!我很高興地馬上去作。』方濟誤以為天主要他修補古老破舊的聖堂。 …. 自從被釘的耶穌苦像給他講話的那一時刻開始,他的心便為他那感人的聖愛所攝引,同時也由於感受到他的苦難而受到衝擊。在他以後的生命中,無時無刻不在思念著耶穌的苦難聖傷。在他去世前兩年,肉體上也神奇地印上耶穌的五傷:在雙手雙足及肋旁上的傷痕完全和耶穌的一樣。」( 三友拾遺 13-14 )

(二)聖達勉堂苦像

這苦像高約 1.9 公尺,寬 1.2 公尺,厚 0.12 公尺;聖像畫是繪畫在貼上了亞麻布的胡桃木上。十字架的外形與眾有別,可能是為了讓作者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它應該是為了聖達勉堂而特別繪畫的,掛在祭台之上。這座教堂不像是個堂區教堂,在方濟時代已破落不堪。
它大概是 12 世紀的作品,與同時期翁布里亞的其他作品類似。這類藝術,可能是由塞爾維亞或敘利亞的僧侶,從東方傳入義大利。它的作者是誰,已不可考。我們只能體會到,這位作者經過長久祈禱後,繪成這聖像畫;藉此來增強及堅固人們的信德。聖像畫既是信仰的作品,我們應從信仰的角度,去比較推斷,藉簡樸的反省,能加強或堅固信仰。這一類的苦像,和較早期強調凱旋、復活、君王式的苦像不同;亦與較後期強調受苦、死亡、被釘的苦像大異其趣。
這聖像畫的作者,似乎深受若望福音的影響;好像是一位藝術家在默想祈禱若望福音時,情不自禁地繪畫出的作品。若望所描述的,是位完全自願接受苦難的耶穌,是位掌握自己命運的耶穌,是位完成父派遣他使命的耶穌,是位在苦難中彰顯光榮的耶穌。若望記述的苦難情景,栩栩如生地活現在苦架上。
(三)主角
在聖像畫中,耶穌儼然是主角,因為他最為龐大突出,且佔據著中心位置。其他的人物,都只是配角,是耶穌的證人。 耶穌的身體,光耀奪目,有如顯聖容時的光華。在紅與黑背景色澤的襯托下,耶穌完全脫離其他人物,出類拔萃,令人不期肅然起敬。


耶穌的頭部被金色的光環所籠罩,而光環內有一充滿光華的十字,取代了耶穌被釘時所戴上的茨冠。這個光環的結構十分特別,它整個在苦架上凸起了出來。仔細觀察,我們可以發現整個光環的圓周範圍內,有一面淡淡的紗布遮蓋著,一直到耶穌的頸項。耶穌的眼睛張得很大,與其他五官併在一起時,很不成比例。他的頸項格外地粗壯,表示他充滿了氣息。耶穌在手、腳、及肋膀的傷口,有血水像泉湧;血隨著雙手、雙腳及肋旁流溢。因為他的衣服已被瓜分為四分,長袍又被擲骰子的得勝者取去,所以耶穌的身上只纏著腰布;而這腰布看似是有金邊的麻布。紅、黑兩色組成的罪狀牌,寫著「納匝肋人耶穌,猶太人的君王」的希臘文。


罪狀牌的上端,似乎是另一個境界,像是天國的氛圍。在那裏,有一個圓環,內有復活的基督。有十位天使,還有天父的右手。圓環中心的人物,是拾步而登的基督。這位基督身穿金袍,肩掛紫紅色披肩,左手持著紅、金二色的十字架。他的頭部及右手突破圓環,冠冕有十字記號的金環,臉面及雙目注視高處。耶穌頭上戴的不再是茨冠,而是有十字記號的金環。只有半個圓環的下半,意味著人不能見到其上半。在圓環內的是一隻右手,那是天主父的手。右手的兩隻指頭,是一個降福的姿勢。復活基督的左右,共有十位天使,而十的數字象徵的是全部和圓滿。他們臉上都表現出歡愉之情,似在慶賀基督的復活,歡迎他重回天父的懷抱。另外,在耶穌手掌的兩旁及下方,共有六位天使,好像在觀望及討論耶穌的苦難及湧流的鮮血。
(四)主要人物

五個主要的人物較為重要,因為在比例上,他們比其他的人物為大,他們的名字也清楚地展現在腳下。這五個人物,從左到右分別是:瑪利亞、耶穌的母親,若望,瑪利亞瑪達肋納,雅各伯的瑪利亞,和百夫長。他們和耶穌最接近,表示出他們與耶穌的親切關係。他們彼此體積相同,樣貌相若,喻意他們扮演相若的角色。他們的身體沐浴在金光中,象徵他們都已被復活的光華所涵蓋。在五個人物中,百夫長和其他四位不同。只有他的頭上沒有光環,唯獨他不在聖人之列,但他是一個信仰者的典範。他目不轉睛地注視著耶穌,他右手的三隻手指,是傳統「我在說話」的標記,意思在說:「我在見證耶穌是主」。他左手持著的是甚麼,則未能確定。

雅各伯的瑪利亞,是對觀福音所提及的次雅各伯和若瑟的母親,若望福音所說的克羅帕的妻子。在聖像畫中,這位瑪利亞好像正和她的同伴瑪利亞瑪達肋納密談,討論耶穌的事蹟。她的手指向耶穌,像似在安慰她的同伴。瑪達肋納的瑪利亞和耶穌母親的姿勢相近,把左手放置在面頰上,表露了極度的悲痛。她雖站在耶穌身旁,卻把頭背著耶穌,流露了傷痛之情,好像不忍目睹,因為她愛的多。若望站在耶穌身軀的右邊,他的姿態類似瑪利亞瑪達肋納,緊貼著耶穌。耶穌肋旁湧溢的血,好像要激射到若望的頭上。若望應是福音所說的耶穌所愛的門徒;即在晚餐廳中,緊靠在耶穌胸膛上,欲知耶穌心意的那一位。耶穌的母親瑪利亞和瑪利亞瑪達肋納的姿勢相近,都是把左手放置在面頰上,表露了極度的悲痛。和瑪達肋納不同的,是她面向耶穌,雙目加以凝視。她的右手和若望一樣,指向耶穌,似乎二人在討論有關耶穌的一切。瑪利亞站在耶穌的最右邊,這是顯要、尊貴的位置。
(五)次要的角色


這些人和動物,體積較五位證人為小,佔的位置也不在中心地帶,理應扮演較次要的角色。
在百夫長的左肩後面,有一個細小的頭,其後還有三個。關於這個人物,曾引起不少的揣測及猜想。有人以為是百夫長的僕人,有人以為是王臣的家人,有人以為是聖像畫的作者本身,亦有人以為是旁觀者、即所有信友的代表。
耶穌母親腿旁的人物腳下,有一個清晰的名字「 Longinus (朗吉努斯)」。從他身著的羅馬兵士服飾,及他手中拿著長槍的姿勢來看,他應該是刺透耶穌肋膀,讓血水湧流的那一位。在百夫長腿旁的人物,傳統稱他為「 Stephaton (斯德法當),或是 Stefanatus (斯德範納多),或是 Stephen (斯德望)」,並認為他就是把醋遞給耶穌的那一位。他的服飾不像是羅馬兵士,而像是一位聖殿警衛、猶太人的差役、或是會堂長。他的臉面是側面的,在整幅聖像畫中只有他一人是這種樣式,其他人物都是正面朝向觀看者的。

在耶穌的左腿旁的黑色線上,有一隻站立著的公雞。這公雞立刻讓我們記起,耶穌對逞強的伯多祿提出的警告:「今天雞還未叫以前,你要三次說不認識我。」在伯多祿第三次否認以後,若望強調「立時雞就叫了。」公雞,就是一個這樣的提醒。也有作者認為,在古代,公雞象徵東升的旭日;而耶穌就是匝加利亞所指的旭日,也是瑪拉基亞先知所指的正義的太陽。

在耶穌腳下,清楚看到兩個頭戴光環的聖人,但無法確定他們的身份。按傳統說法,這裏本應有六位聖人,他們都是翁布里亞省的主保聖人,分別為:聖達勉,聖天使彌額爾,聖路斐諾( Rufino ),聖若翰洗者,聖伯多祿和聖保祿。
除了底部外,聖像畫的周邊都圍上了貝殼。而耶穌腳部有一黑色的空間,他展伸的雙手的背後也有黑色的空間。十字架聖像畫的最底部,即六位聖人的下面,有一個泥土顏色的基礎,好像在承托起整個十字架。貝殼的圍邊到此為止,好像是一道打開的門,門口站立著翁布里亞的主保,歡迎人由此路進。

(六)聖達勉堂、方濟、嘉勒(佳蘭)

方濟聽到耶穌在苦像上的召叫後,絕非一帆風順。傳記作者們毫不吝嗇地描寫他的掙扎,方濟自己在遺囑內多次強調天主如何親自領導他,也藉「沒有人指示我應做甚麼」來說明他的摸索。

傳記作者記載:「方濟在洞穴內,成天含淚齋戒祈禱,從不信賴一己的力量或德能,而是把自己的一切全置於天主手中,一心信賴天主。」( 三友拾遺 17 )其實,在方濟聽到主的聲音前,同一作者已指出方濟「跪在被釘的救主耶穌苦像前,極度熱心地作祈禱。」可能就在這一剎那,他獻上這動人的禱文:「至高、光榮的天主,求你照亮我內心的黑暗,並賜給我真確的信德,堅固的望德,完善的愛德,知覺和真知灼見。主,好使我能承行你聖善而真確的命令。」聖達勉堂的苦像,是方濟重建教會的泉源;在這苦像前的禱告,則是方濟重建教會的力量。

佩魯賈傳說 的作者,指出方濟在逝世前,即 1225 年,曾回到聖達勉堂附近的隱室,居住了五十天或更長的時間,那時聖達勉堂已成了聖嘉勒及貧窮女士們的會院。方濟就是利用這段時間,撰寫了著名的 造物讚(太陽歌) 的第一部分;又為了化解主教與市長間的仇怨,加上了第二部分。在那裏,他又寫了 勸勉讚 ,送給貧窮女士們,指導她們持守自起初誓許的生活。聖方濟早在整修聖達勉堂時,已曾經預告「這座堂址將來要成為一座修女院」。有關這一點,傳記作者加以強調:「他真的預言了未來,因為聖達勉的堂址的確是一塊聖地:方濟第二會 -- 嘉勒女修會就奠基在那裏。 … 根據會史,在方濟離棄世俗生活而獻身天主後第六年,即公元一二一二年間,聖達勉堂址即成為聖女嘉勒女修會的搖籃;聖女嘉勒就是那一年的三月十八日或十九日,由聖方濟親手為之剪髮而收錄入會的。」( 三友拾遺 24 )

嘉勒傳記的作者介紹說:「她教導初學生們哭泣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基督,同時,她在語言所教導的,她用她的行為表達出來。」作者清楚地提示,嘉勒所面對的十字架,正是方濟所面對的那一個。「就是在這地方,當方濟正在祈禱時,有聲音自十字架向他說:『方濟,去修理我的屋宇吧!它正如你所見的,完全被破壞了。』」這聖達勉堂的十字架聖像畫,應該是嘉勒及她姊妹們神修的泉源。

嘉勒觀望著這十字架,發展出自己神修的特色。她和方濟一樣,神修中心在強調追隨耶穌的足印;她和方濟不同,隱修的生活方式讓她把精力專注於貧窮及觀看,從此醞釀出「明鏡神修」。

她勉勵布拉格的依搦斯,要「注視著那位為你而成為可輕視者,並且追隨他」;要「凝視他,細看他,默視他」。在致布魯葛的艾孟杜魯德的書信中,她也鼓勵收信人要「舉目注視邀請我們的上天,且背負起十字架並跟隨走在我們之前的基督。」嘉勒教導依搦斯說:「將你的心放在永恆明鏡之前,將你的靈魂放在光榮的光輝中。」她進一步發揮說:「因為這個神視既是永恆光榮的光輝,也是永恆之光的光輝及毫無瑕疵的明鏡」,就「應每日凝視這明鏡,並且在它內繼續仔細查閱你的面容。 … 在這明鏡上,反映出有福的貧窮、聖善的謙遜及不可言喻的愛德。」

方濟曾給病得要死的嘉勒許諾,在她死前一定會見到方濟,這許諾在方濟死時得以實現。傳記作者記述:「短時期以後,方濟在夜間逝去了。早上,亞西西的百姓,男男女女及聖職人員,都湧到會院來尋找他的屍體。唱著聖詩和讚歌,手持青綠棕櫚枝,他們因著天主的旨意,把他抬到聖達勉會院,致使主透過他聖人的口所說的話,得以滿全;亦使他的女兒和僕人們,得到慰藉。姊妹們平日領聖體和聆聽天主聖言所用窗戶的鐵欄被往後拉開,兄弟們把方濟的肢體用擔架抬起,在窗口前用雙臂持著,至少有一會時刻。嘉勒主母和她的姊妹們,由此經歷了非常的安慰;但她們也痛哭起來,同時亦感覺到極大的傷痛,因為在天主以外,聖會祖就是她們在世上的唯一慰藉。」( 佩魯賈 109 )

在聖達勉堂,方濟聽到十字架的呼喚,展開了悔改生活。也是在聖達勉堂,方濟被抬至十字架前,完成他的悔改生命,踰越到另一世界。

(七)結語

這一幅聖像畫,繪畫出耶穌被釘死、復活、升天的奧蹟,同時也繪畫出天主父、子、神的聖三奧蹟。它既道出天使因耶穌的奧蹟而喜悅,也同時介紹了證人的見證。聖像畫的作者,好像在肯定若望寫福音的目的:「這些所記錄的,是為叫你們信耶穌是默西亞、天主子;並使你們信的人,賴他的名獲得生命。」

這聖像畫為方濟是具體的,他從十字架聽到耶穌的呼喚。這聖像畫為嘉勒也是具體的,她從十字架看到反映耶穌奧蹟的明鏡。我們在凝視這聖像畫時,要做個有信德的人。

我們可以借致希伯來書作者的話作結:「我們既有如此眾多如雲的證人,圍繞著我們,就該卸下各種累贅和糾纏人的罪過,以堅忍的心,跑那擺在我們面前的賽程,雙目常注視著信德的創始者和完成者耶穌:他為那擺在他面前的歡樂,輕視了凌辱,忍受了十字架,而今坐在天主寶座的右邊。」( 12:1-2 )

(八)與聖方濟同禱

至高、光榮的天主,求你照亮我內心的黑暗,並賜給我真確的信德,堅固的望德,完善的愛德,
知覺和真知灼見。主,好使我能承行你聖善而真確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