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聖方濟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就是「太陽歌」,又稱為「萬物讚頌歌」。這個祈禱文是在受造物中、並偕同受造物一起讚美天主的傑出見證。然而,在我們的時代中,誰若願意在受造物中、並偕同萬物讚美天主,卻不可只是歡唱„Laudato Si mi Signore“而已。今天誰若從受造界出發而注視創造者,必須從受造界的情況出發。今日的環境問題一天比一天嚴重,以致於我們對受造界充滿憂慮,這個事實影響我們這時代觀看受造物的眼光。在今日,因著受造物的緣故而讚美造物主,要求我們面對日益嚴重的─ 絕大部分是由我們人類自己造成的 ─ 環境危機,尋找解答與確實有效的對策。欲達成這個目標,人類必須廣泛的改變思想,並徹底的改變生活態度。方濟會傳統要求一切擁有方濟會思考方式的人們,對於讚美天主與創造神學,採取負責任的立場以及處理方式。在方濟會的傳統中,讚美天主和對受造物的責任彼此緊密相關。透過方濟會傳統中一些著名的人物,以及他們關於受造物的方濟會觀點做為例子,應該使人想起這一點。我們在此只能提到一些與創造神學相關的基本觀點,以及這些觀點如何引導人在天主 ─ 創造者 ─ 面前負責地面對受造物。
|
方濟 ─ 為受造物而感恩
|
在方濟少數談到受造物的作品中(第一會規二三1ff;Lobpreis zu allen Horen;太陽歌)中,方濟以祈禱的形式 ─ 讚美與感恩 ─ 處理。同時他轉向天主 ─ 天上的父 ─在祂內看見創造的起源和受造物的主。天主以其全能、神聖和公義處理創造的工程,因此受造物由神聖、公義以及天主的善性而產生。受造物屈服於天主的管轄,分享造物主天主性的生命。藉著這種方式,受造物成為天主神聖、良善、真理、公義生活的表達。
方濟在天父、耶穌和聖神之間看見一個天主內在的愛的動力,視之為創造力量的先決條件。因此,受造物本身就是天主內在愛的關係的外顯。天父和聖子與聖神一起創造,因此受造物是天主三位一體的愛的表達。
這種創造工程的觀點在方濟身上產生的結果,並非消極的介於受造物內在精神與物質之間的二元論。一切都是出於天主的意願,出於祂的愛與聖善而被造。因此,方濟拒絕任何形式對於世界的否定,在他生活的時代Manichäismus和Katharismus特別表現這種態度。方濟對於受造物得到一種積極的觀點。吾人甚至可以說,方濟對於受造物擁有一種所謂的聖事性的觀點。受造物完全被天主充滿,由天主而生活,並引導人回歸這一位創造者。
此外,方濟談論創造行動時總是採用現在式,而不用過去式,並且認為創造行動尚未結束。在方濟看來,創造工程更是一個一直持續的行動,朝向未來的圓滿不斷邁進的性動。從這個持續的創造行動的觀點,方濟認為受造物不僅僅是由天主而來,同時也是有秩序性地朝向天主。受造物藉著分享天主的神聖、聖善、公義而在天主的光榮中,朝向他們的圓滿之路邁進。因此,方濟期待受造物在與天主的共融中達於圓滿。在此時此刻似乎已經預嘗這個未來與天主生活的共融。因此,所有受造物都成為弟兄姊妹,方濟為了他們,並與他們一起讚美感謝萬善之源天主。
|
Padua的安多尼 ─ 天主性美的記號
|
聖安多尼的神學觀點主要呈現在他的宣道作品之中,根據他的觀點,受造物是三位一體(天主)的工程。天父是一切的源頭與原因,在愛中祂在聖神內與子合一。這個天主內在愛的關係是受造物的出發點。天父經由子而創造;天父和子一起工作的方式就是藉著派遣使一切生活的聖神。天主是生命的原則,被父與子派遣。安多尼在此也認為受造物是天主愛的表達。
受造物是天主經由其自由意志,藉著祂的話而產生。安多尼將根據天主聖言而從無中被創造的受造物拿來和一首詩(Poesie)比較。所有被造物都由天主的「善」產生,這個天主的善在受造物身上反映出來,而安多尼從受造物的「美」認出這個事實。這個美是天主善的表達,指示出在天主內的至善與至美。在精神與物質的整體中,受造物被瞭解為天主自身「真、善、美」的圖像。受造物似乎是一本被打開的創造主的書本,人在其中能夠發現天主的痕跡。對安多尼而言,一切可見的受造物都成為不可見的創造者的象徵,或聖事的標記,邀請人齊來讚美。
安多尼原創性地將'mundus'(世界)詮釋為「自己不斷運動的(實體)」,由此而產生他的觀念:不可將創造瞭解為靜態的作為,創造是一個將受造物領回其源頭的動態過程。受造物在天主內,其來源與目標在此重疊在一起,團聚在與天主共融的團體中,受造物就是指向天主而被創造的。人在受造界中負有責任,以特別的方式達到這個起源與目的。
|
Alexander von Hales─ 創造的天主
|
在巴黎建立方濟會神學的Alexander von Hales,在他的《語錄》(Glossa)和《大全》(Summa)中教導:「天主最根本的存在就是創造性的。」Gott ist in seinem ureigenen Sein schöpferisch veranlagt。如此,創造的作為並非僅僅是天主的一個工程,而更是祂存在的一個特徵。天主是創造者。因此對Hales而言,創造的行動就是天主的一個「自我表達」。天主創造,藉著創造天主把自己說出來。
Alexander von Hales對於創造也有一個聖三的觀點:天父之所以是父,正因為祂生產和創造;子是智慧的泉源和創造的中介,天父經由祂在受造物中說出自己;聖神是「善」和天父對祂受造物愛的禮物。
由於所有受造物的產生都是天主的自我表達,因此天主的痕跡深深地刻印在受造物上,這也符合祂的聖善與愛。Hales因此自然地引出結論:一切都是善(好)的,即使物質也是一樣。
在Hales的神學觀點中,天主愛自己,同時也愛受造物。這個愛的波濤成為受造物生活的可能性。超越的天主經由祂的愛而臨在於一切受造物之上。對Hales而言,這也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完全指向一個和創造主一起生活的團體,帶來完滿的喜樂與幸福。
|
文德 ─ 創造的藝術
|
「因為我們相信,宇宙是經由生活的聖言而被創造。」(心靈邁向天主的旅程一12)文德在天主內在的對話中看見創造的起源。文德主要是透過瞻仰聖父和聖子之間在聖神內的愛的對話,來瞭解天主。在天主內在進行的愛的對話的動力,成為了創造的泉源。從一個愛的話語,一切都被創造出來。這個愛的話語在耶穌基督身上顯示出來,因此「一切都是藉著他,並且是為了他而受造的。」(哥一16)在聖神的力量中,天主在祂的聖言 ─ 子 ─ 內顯示自己。經由子,父說出祂的話。藉著天父在「子內將自己說出來」,一切都在最真實的意義下被說出、被創造。因此,整個受造物是經由聖言創造的工程。在描繪創造時,文德說到創造是一種藝術,以及天主是藝術家,祂經由自己的聖言建立並形成一切。人們在此絕對可以說,這是一個天主的詩歌,迴響出天主真、善、美。受造物因此是指出天主自己的活生生的痕跡、記號與指標。
根據文德的觀點,創造並非一個靜態封閉的行動,而是一個朝向圓滿不斷開展的過程。整個受造界的不斷地奔向圓滿,乃是經由天主充滿奧秘的臨在於受造物之中促成的。彼岸(超越)的天主同時也居住在祂所創造的萬物之內。由於天主這樣居住(內在)於受造物,使受造物也一樣地分享天主,至高的善。由於受造物分享天主自身的善,因此所有的受造物也是善的、高貴的和美的。受造物因此擁有一個美的、恩寵的(Graziösen)和高貴的美學(Ästhetik),反映出天主是至善的。受造物內善的美學是天主至高藝術的表達,因此整個受造物由他內在的本質是完全指向在天主 ─ 至高的善 ─ 內的圓滿,並要求人尋找、稱揚和讚美天主。
|
人與受造物
|
從這個最深的創造神學觀點,上面所提及的方濟會士喚起人類對受造界一個特殊的責任,這正是天主賦予人類的責任。因此,方濟會的神學並不認為人是受造物的主人,而主張人是受天主託付的受造物,為整個受造物結成負責任的聯盟。在此這些方濟會士也看見,人是天主肖像的基本部分。天主託付給人使命,在愛中(與天主)一起對受造物負責。正是在這個對受造物愛的責任中,人是天主的肖像。
對方濟而言,這個責任感是宇宙萬物都是弟兄姊妹思想的基礎。對方濟而言,人類和所有受造物都是同一家庭的成員。這種兄弟姊妹的關係包含承認每一個受造物的尊嚴。因此方濟對於大自然的評價,並不是根據它們對人類的利用價值,而更是注視天主賞賜給它們的原始的尊嚴。
安多尼從他的創造神學為人類引出非常實際的結論。人類只可以從大地(母親)要求對其生活真正必要之物,而沒有權利剝削受造物。相反地:受造物有權得到人類的敬畏(尊敬)。
我們在Alexander von Hales的作品中,首次發現一個縝密神學思考的創造倫理學。人類和受造物彼此互為僕人。受造物藉著提供生活必需品服務人類,而人類則由於在受造物中具有某種優越地位,而成為所有受造物特殊的服務者。人類的使命是激勵整個受造界尋求達於圓滿。人被召叫,照顧、管理受造物,並帶領它們達於他們的圓滿與興旺。
文德按著其同時代人的思想,把人類視為「受造物的皇冠」,然而,正因為人類是頭,所以和其身體─受造物─如同一個生命共同體而緊密相連。由於人類是唯一的「理性」受造物,所以有責任保護照顧受造物;由於他是天主的肖像,因此被託付持續不斷地關懷受造物。
這種嚴格的創造神學觀點引導所有方濟會神學家接受天主託付,敏感地對所有受造物負起責任。人類面對受造物,並非做其君主,而是有理性、有愛的能力、受天主託付照顧受造界的受造物。
綜合上述方濟會神學歷史的發展過程,正也是從這樣的神學起源,方濟運動一方面是由受造物被引導至讚美造物主,另一方面被召叫特別獻身於保護受造物。為了受造物,和受造物一起讚頌天主,以及對受造物負責就有如一個錢幣的兩面。
在方濟會的觀點中,在受造物內、為了受造物、與受造物一起讚頌天主,不僅引導人類在天主前對受造物負責,而且也開展出全新的幅度,也就是在受造物中看見、瞻仰天主自己。
由於方濟會的觀點將受造物和讚美天主連結在一起,使所有存在之物首先保存一個合於他們自己的立足點,一個獨特的意義、一個獨特的魅力、一個獨特的優美,所有存在物因此而有自己的價值。一切受造物在其自身之內、對自己、以及為自己都有其價值;而且評斷它的價值並非由於它「在那裡」,對我們人類有用、有益、和可使用而已。所有的東西都有其獨特的價值,完全只因為這東西「在那裡」、存在與生活。既使這樣的生命和人類生命發展相較之下仍是非常原始,但它們仍擁有獨特的、唯獨賦予給它們的價值,基於其無可比較的「那樣存在」。既使是最原始的生命形式也擁有其原初性。方濟在和所有受造物的弟兄姊妹關係之中,一再的承認這一點。
所有受造物都有其各自的尊嚴與多樣性財富,從這個觀點人類產生「恩寵」(Gratis)的經驗。人從天主的受造物中經驗到自己是白白被賞賜的。人在觀察受造物的美與完滿中,發現天主是「善」(Bonum)─在自己的創造物中顯示自己是至高的善。同時也正是從這個對受造物的觀察,發展出方濟會的傳統:尊崇天主為至高的善。方濟會貧窮生活的意義也必須從這個背景來解釋。在受造物內,與受造物一起經驗到天主白白的、恩寵性的賞賜,這個經驗以某種方式預設了人自己貧窮的經驗,而能尊重受造物本身所是的財富。
承認受造物都有其獨自尊嚴的觀點,與發現天主令人暈眩的慷慨,使受造界成為一個天主顯現之處。受造物本身成為一個天主偉大與光榮的顯現之處,萬事萬物都成為天主全能與愛的記號、痕跡、鏡子、與讚歌。受造物成為天主與人相遇的場所。這個把受造物看成天主顯現的觀點,以特別的方式和基督論的觀點相連。受造物不再只被認為是經由基督、為了基督而被創造;基督降生成人的奧蹟以特別的方式被視為針對整個受造界。天主子在降生奧蹟中似乎接受了受造物的「原料」(„Humus“:土)當作自己的身體。受造物因此可以類比地被瞭解為基督的身體。因此受造物是天主顯現的一種特殊形式,是「成為受造物的天主」的顯現之處。
如果受造物被瞭解為天主顯現的處所,那麼在它們內、經由它們,也實現天人之間的溝通。如此,受造物就是天人之間溝通的空間與媒介。從人的方面而言,這個溝通最後導向於對造物主的讚歌,天主經由受造物將自己至高的善與人分享,而人因此以讚嘆和感恩回應天主。
此處也將清楚顯示出,物質界如何成為天人之間溝通的媒介。身體成為天主行動的積極可能性。方濟會神學家─例如文德─從這裡一再地邀請人們,以全部的感官在受造物中趨向天主。透過這種以所有感官觀看、嗅聞、品嚐,整個人包含靈魂與肉身都被接納進入天主的讚歌。這並不是錯誤地殺害感官,而是導正感官超越受造物而達於天主。如此整個人在受造物內,並與受造物一起朝向天主。
方濟會這個在受造物內、與受造物一起讚美天主的觀點,與我們今日的社會、世界和教會形成一個尖銳的對比。
重新發現受造物本身的尊嚴,使人們找到一個新的人生觀,以替代控制、消費、利用的人生觀。在受造物中經驗天主的「恩寵」與「白白賞賜」,克服今日為了少數人的好處而剝削大自然的資源。在受造物中重新發現天主的顯現,使人們從「人類中心主義」得到釋放,這種思想誤認為,大自然必須屈服於人類。在大自然中、經由大自然重新與天主溝通往來,使人們得以從各種不同孤立的、自私的個人主義的死胡同中找到出路。積極地發現將物質與身體是相遇的媒介,克服了歷史中的Manichäismus與分離身體與靈魂間的錯誤二元論。今日許多地方,人類的身體已淪為市場商品。這種觀點也可以使人重新尊重身體。
在方濟會的傳統中,對天主的讚歌一直與重要的生命知識相連,這種認知的生命方式對每一個時代都提出必要的批判,並且使另外的生活形式成為可能。方濟會傳統一直避免淪為純粹的默觀、祈禱、和讚美天主的靈修。在方濟會傳統中,對天主的讚頌、對受造物負責、對世界與教會提出批判、以及尋找另一種生活形式,一直是彼此相屬的。所以,在受造物內、與受造物一起讚美天主,一再地開展為一個整體的意義。
|